返回首页| 繁體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话题

2013年大学毕业生将达699万 文科生就业遇冷

2013/1/6    作者:

本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却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让文科生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

 

2013年大学毕业生将达699万 文科生就业遇冷

 

 

本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却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让文科生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

文科生遭遇就业难

如果仅从名称上判断,文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法学,这些专业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且由于“学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让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其“情有独钟”。然而,四年之后的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却面临着“盛名难副”的尴尬处境。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文科生的处境则更显尴尬。在西北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位学法学的男生自嘲道:“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

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强介绍说,文科生就业难现象并非今年独有。近几年来文科专业就业率就一直低于理工科专业,在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文科生受冲击更为严重。

缺乏核心优势是根本原因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应届毕业生小刘对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时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同样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样付出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为何找工作的时候就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北京市某企业校园招聘负责人王经理向记者解答了这一疑问,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

需全局谋划合力应对

相关专家表示,解决文科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努力,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全局谋划,帮扶其实现就业。

教育专家表示,文科生“就业难”实质上折射的是文科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教育学者熊丙奇 (微博)就曾撰文称,高校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远高于增设文科专业,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以各种名目开设各类文科专业以实现扩招,而教学质量、师资实力、专业环境等并无实质性提升。这样的怪现状导致文科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要想使文科生从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变成“香饽饽”,仍需要来自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共同推动。 (据新华社)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Failure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