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繁體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话题

新华社:一些政府把污染企业变成部门“提款机”

2013/3/18    作者:

香港新闻日报据新华社北京3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丁永勋)本次人大会议最后一次记者会,聚焦人们最关注的治污问题。在回应多位网友请官员下河游泳的问题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尽管各地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确实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不适合游泳,部分地方水环境治理成效也不明显。这既有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素,也有当地政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影响。一些地方也创造了不错的经验,他们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的铁腕治污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
 香港新闻日报据新华社北京3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丁永勋)本次人大会议最后一次记者会,聚焦人们最关注的治污问题。在回应多位网友请官员下河游泳的问题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尽管各地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确实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不适合游泳,部分地方水环境治理成效也不明显。这既有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素,也有当地政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影响。一些地方也创造了不错的经验,他们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的铁腕治污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治污,表面看是个科学问题和经济问题,与“治官”联系起来,似乎有些远,个别官员也未必服气。有人会说,污染问题首先是个别企业不讲道德和社会责任造成的,跟地方领导的作为关系不大。直接负责监管和治污的环保部门,往往地位不高,权力有限,也很难有大作为。甚至有人认为,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迈不过的一道坎,污染的水和空气,就是“增长的代价”。按照这种观点,治污不力的责任,可能落不到地方官员头上。

  真是这样吗?污染治理确实有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是,既然知道“先污染后治理”是弯路,就不能吸取教训少走一些吗?环境污染严重,与地方违背科学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环境治理不力,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与违法者结成利益共同体,难脱干系。

  呼吸和饮水的安全,事关基本的生存权利。环境污染严重,最终每个人都会受害。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与一些企业贪婪逐利、不讲道德有关,但也不应把这种人人受害的情况,仅归咎于企业逐利,寄望于道德自觉。这背后,既有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有寻租和腐败的影子。一些地方过分迷恋GDP和经济数据,热衷搞工程、上项目,招商引资不分青红皂白,什么污染企业都敢要;一些地方环境执法以罚代管,交了钱就可以随便排污,把污染企业变成了部门“提款机”;甚至有执法人员和排污企业勾肩搭背,一有风吹草动,提前为他们通风报信。这些都与环保部门乃至地方主官的行政行为直接相关。治污不力背后,往往有不作为的懒官、乱作为的贪官,因此,治污先“治懒”“治贪”,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治污先治官”的成功经验,对解决其他一些民生难事也同样适用。比如,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乱收费问题等。以往,这些问题被归咎于个别企业和机构贪婪逐利、道德贫血,或者被说成是“市场自身的缺陷”。其实,逐利是企业的天性,市场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手段。但是,逐利和交易,不能超过经济活动的范畴,越过法律法规的底线。尤其是权力不应该市场化,如果也参与到寻租和逐利中去,就会造成道德失血、市场失序、行动失范,各种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当前各种失德失范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监管部门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甚至猫鼠一家的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有一个治吏的问题。

  治吏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笼子,该作为的不缺位,不该管的不乱作为;同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者要严厉问责,一查到底。权力归位,市场显效,很多久治不愈的社会问题可解,社会道德水平提升可期。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环保问题时说,“现在网民检验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河游泳”。这不仅反映了地方党委、政府、尤其是一把手对环境保护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指出了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那就是治污要从“治官”开始。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Failure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