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繁體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焦点新闻 >> 

港珠澳大桥的全部桥梁工程有望在本月贯通

2016/8/5    作者:

【香港新闻日报】通稿: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宣告成功合龙;7月1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33节沉管对接成功。开工7年之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传来消息,港珠澳大桥的全部桥梁工程有望在本月贯通。

  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宣告成功合龙;7月1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33节沉管对接成功。开工7年之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传来消息,港珠澳大桥的全部桥梁工程有望在本月贯通。

  从1983年首次出现“香港珠海跨海大桥”概念,到历经司法复核、追加拨款,酝酿了26年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加紧进入收尾阶段。被称为“世纪工程”的港珠澳大桥盘踞在伶仃洋上空,以55公里的桥长凝结三地心血,连系两岸未来,将会为珠三角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以桥牵线书写奇迹

  2009年12月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区,跨越伶仃洋海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工程全长约55公里,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三大部分工程。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网站消息,港珠澳大桥的全部桥梁工程有望在今年8月份贯通,明年上半年则有望完成人工岛和海底隧道的主体工程,随后将进行桥面铺装和海底隧道的路面铺装及其他附属配套工程的调试工作。此外,长14公里的香港接线及配套工程也将于明年底全部完成。

  作为头顶“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世界最大海中桥隧工程”、“世界首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等一系列光环的著名工程,复杂的施工环境与亟待保护的生态体系令港珠澳大桥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也正因为工程的艰巨,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施工、从监理到咨询,均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精英团队,他们共同开启了伶仃洋上的“造龙”大战,力图以一桥牵连起港珠澳三地未来的融合发展。

  “1小时生活圈”提振珠三角

  目前,香港与澳门以及其他珠江出海口城市之间的交通,主要依赖海上客轮。香港特区政府海事处2015年的数据显示,仅港澳码头每日有超过430艘客轮出入,全年旅客总量达到2600万人次,高峰时期港澳轮船每5分钟就开出一班。按年激增的旅客量加重了水路的客运压力,而水路动辄2-3小时的航运时间也无法满足愈发频密的旅客往来。

  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后,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新闻公报表示,港珠澳大桥“可以大幅减省香港与珠江西岸间陆路客运和货运的成本及时间”,并将珠三角西岸“纳入香港方圆3小时车程内可达的范围”。港珠澳大桥因此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落成后,开车从香港去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小时以上缩减为30分钟,首次实现港珠澳三地陆路对接,极大减低时间距离,令“1小时生活圈”触手可及。

  也因此,港珠澳大桥自动工以来就成为珠海市政府与市民的盼望,对不少珠海人而言,尽管大桥目前仅具雏形,却在无形中改变着城市的生态。常经由珠海九州港往返港珠两地的“港漂”陈士琦,对此深有体会。“我一出港口就有很多销售围着我推销楼盘,大都以‘港珠澳大桥’作噱头,也能反映出在珠海开发商和市民心中,港珠澳大桥是个足够抓住人心、吸引商机的工程。”陈士琦说,在不少珠海人心中,大桥意味着客流与兴旺。

  而商界人士则更多关注港珠澳大桥对珠海经贸的影响。香港经贸商会副会长张宏业回顾了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轻西重东”,与省内交通便捷性息息相关。对比广东省内经济发展龙头的深圳,珠海略逊一筹。“不过,自从横琴自贸区正式开发和港珠澳大桥开工后,珠海市的GDP增长正在迎头赶上,位列全省前列。”他预期,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后,珠海借助三地融合发展的势头,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增长。

  与此同时,桥这头的香港市民对于这项大型跨境基建的落成,更多了一份好奇:香港的大学生毕业了,是否不一定只能应征港岛或九龙的工作,也能尝试珠三角的“白领”生活?打工仔在香港迟迟不能“上楼”(置业),是否能在珠海赚到一间安身之所?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副主席陈志豪则评论到,“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的接通,将“令香港市民的地域流动性将大大增加,生活及工作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香港段挑战中前行

  梳理大桥开工至今的建设过程,不难发现,这个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纪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与历来被书入世界建筑史的其他工程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七年间,内地方面工程进展顺利,澳门的珠澳口岸人工岛、澳门与珠海的连接线建设也未起波澜。而香港段的进度则阻碍多多,波折不断。除了香港特区立法会的审批程序屡遭斩断、追加拨款屡屡受阻,怎样做到海洋保育与大桥建设互不干扰、桥的贯通能否带来真正的“融合”,一系列争辩也将项目推至风口浪尖,工程进展缓慢。

  对此,陈志豪认为,前行的车轮锐不可挡,香港与珠三角的紧密化联系更势在必行,“无论是回归前抑或回归后,香港特区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因素。国家的一举一动,起起落落,均直接或间接地牵动香港。”实际上,港珠澳大桥连接国家道路网络,无论是提振香港的旅游与商业,还是为大屿山带来前景广阔的“桥头经济”增长点,都是将地缘经济纳入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中,填补香港这一“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发展短板。

  明年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间,香港与内地的互补互助、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单是港珠澳大桥,正在建设中的广深港高铁以及香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所成立的办公室、督导委员会等一系列战略研究机构,无不证明着香港依托国家战略,在发展大潮中寻找机会,借势转型升级。港珠澳大桥带给三地的发展未来,也不仅局限于经济、交通上的畅顺,而是打通了三地民众间沟通交往的脉络。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Failure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