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6 来源:新华网孙伟丽
(社会调查)没钱轻小节,有钱瞎得瑟?——中国游客文明素养之惑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 孙伟丽)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随地便溺、吵架甚至动手、只懂购物不懂文化……国庆黄金周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在国内外游玩的中国游客的素养。有网民不解地发问:为何我们在穷的时候以穷为借口而经常“不拘小节”,有钱了却又借着钱壮胆无知地“瞎得瑟”?中国游客,真的就永远在素养上差那么一步吗?
“黄金周”背后的文明成本
随着中秋、国庆长假到来,国内外众多旅游景点再度游人如织,然而随游人增加的还有数以吨计的垃圾。
据北京市政市容委统计,“十一”当天,天安门广场共清出生活垃圾79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清出的6300多公斤增加了四分之一。而据海南三亚环卫部门统计,中秋夜过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共清理出50吨游人赏月留下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每年国庆带团前,导游彭慧都有一项“必修课”,那就是打印好目的地国家的礼仪和风俗常识,分发给即将出发的团员。今年“十一”期间,彭慧要带一个英法意瑞的9日团出游,他告诉记者,由于很多游客是第一次出国,对国外风俗礼仪和禁忌了解不够,常常在一些细节上闹出笑话甚至引发矛盾。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最普遍的问题。”彭慧说,国外很多公共场所,尤其是像博物馆、艺术馆这样的地方,虽然游人如织,但观众一般都保持较低的语调,以免破坏参观氛围。“有一次,一个中国游客突然在卢浮宫隔着几十米大喊同伴过去合影,周围几乎所有外国游客都把目光转向他,那个游客的脸刷地就红了。”
在国家旅游局今年年初公布的“出国游十大常见不文明行为”中,上厕所不冲水、参观时插队加塞、在宗教场所嬉戏、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强行拉外国人合影等都榜上有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但出境游仍处于起步阶段,种种不文明现象暴露出中国游客文明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国内游客的成熟度还有待提升。
带出国的不应只是消费力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境游客达7025万人次,居世界第二位,游客境外消费超过72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
专家表示,无论游客数量还是旅游花费,中国游客都成为世界各个旅游目的地竞逐的“上帝”。为了方便中国游客,很多国家专门在景点和商店配备了中文导游员、导购员、翻译和服务生等,越来越多旅游景点和酒店都配有中文指路牌和引导标识。
然而,在颇具实力的消费背后,部分中国游客的行为举止屡屡受到国外媒体的诟病。今年3月,美国市场调研机构曼达拉公司针对16个国家的56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因“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在外国人看来,在奢侈品店出手阔绰的中国游客在一些细节上却显得有些“抠门”,比如爱拿卫生间里的免费卫生纸、带走餐厅里的餐巾和刀叉,没有付小费的习惯等。
有关专家表示,调查中所涉及的是中国的出境游游客,而出境游游客属于中国相对高端的消费人群,其文明水平也应更高。因此,调查恰恰反映出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的冰山一角。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认为,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不能全部归咎于“游客素质低、文明意识差”,游客文明程度还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出游频率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文明出游从每个人做起
张广瑞表示,中国游客在世界上庞大的购买力,使得世界看待中国游客的眼光已经完全变样,越来越多的国家倍加重视中国旅游市场。但随着大量游客走出国门,难免把一些不文明的陋习有意无意的带到了国外,给外国人造成根深蒂固的印象。
中国社科院新闻学所所长尹韵公说,文明出游不仅显示个人素质,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假期走出国门,中国的形象就随之展示给世界。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务必承担起普及礼仪知识、加强公众文明出游的教育。同时,每个人也应努力完善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
今年国庆假期,准备下个月去法国短期培训的大学生房梦溪特意向一位法国同学询问了当地付小费的惯例、用餐礼节、着装规范、酒店是否提供一次性用品等问题。她告诉记者,提前上网查找当地习俗和相关法律已经成为她每次旅行前必做的“功课”。“在国外,每个中国游客都是一个‘民间外交官’。做好充足的准备,让我到了陌生的地方也不会手足无措,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房梦溪说。
戴斌表示,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公民良好国际形象,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指导性规范,越来越多旅行社通过“行前说明会”对导游和游客开展出境礼仪培训。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自身的长期努力,中国游客带给世界的将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还将展示一个自信、有礼的世界公民形象。